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数据处理(粘度法测定高聚物数据处理)

2024-08-11

高分子测分子量的方法都有哪些?

端基分析法。通过化学分析的方法测特定的端基含量从而推导出分子量,前提是必须对高分子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它还可以用于支链数目的测定。使用这种方法分子量不一般不能太大。2,沸点升高和冰点降低。这是利用稀溶液的依数性测定溶质分子量的方法,是经典的物理化学方法。

要精确测定分子量,我们有诸如特性粘度和超速离心法等手段。其中,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是常用工具,通过分子体积差异进行分离,简单易行,通过标定和标准曲线计算出PDI,揭示分子量分布的宽度。静态光散射法则是通过光散射现象,特别是在稀溶液中,测量出分子量与散射光强度的关系。

光散射法以其独特的视角,测量高聚物分子量和尺寸,从104到107,虽然受角度和光强影响,但它精确地揭示了重均分子量的真相。分离的艺术:高聚物分级的秘密 通过溶解度差异,高聚物相分离通过温度调整或沉淀剂的加入得以实现。

聚合物的特性粘度测试方法简述

1、特性黏度(intrinsic viscosity)是指高分子溶液粘度的最常用的表示方法。定义为当高分子溶液浓度趋于零时的比浓粘度。即表示单个分子对溶液粘度的贡献,是反映高分子特性的粘度,其值不随浓度而变。常以[η]表示,常用的单位是分升/克(dL/g)。

2、K和α的精确值可以通过渗透压法、光散射等绝对方法测定,如乌氏粘度计法和IV测定。乌氏粘度计法的精密探索 乌氏粘度计法利用泊肃叶定律,通过测量高分子溶液在毛细管中流动的时间,推算出粘度。修正后的泊肃叶定律考虑了液体动能的影响,简化后的公式揭示了聚合物特性粘度的测定原理。

3、黏度是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大小的反映,纯溶剂黏度反映了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力效应,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是体系中溶剂分子间、溶质分子间及他们相互间内摩擦效应之和,增比黏度为聚合物溶液的黏。

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为什么不是直接测定溶液的粘度,而是分别测出...

当液体在毛细管中因重力作用而流出时遵守泊肃叶定律。对于一支指定的黏度计而言,有n/p=at-b/t (n为粘度,p为密度,a,b为常数,t为时间),式中b1,当t100时,n/p=at,而溶液的密度与溶剂的密度近似相等时,则n正比于t。进而可以通过测时间来得到n,继而得到后续所需数据。

黏度是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大小的反映。纯溶剂黏度反映了溶剂分子间的内摩擦力效应,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是体系中溶剂分子间、溶质分子间及他们相互间内摩擦效应之和。

配制聚合物溶液 用粘度法测聚合物分子量,选择高分子-溶剂体系时,常数K、α值必须是已知的而且所用溶剂应该具有稳定、易得、易于纯化、挥发性小、毒性小等特点。为控制测定过程中hr在2~0之间,浓度一般为 0.001g/ml~0.01g/ml。

自动电子计时粘度计是通过测定一定体积的液体在一定压力和恒温条件下,流经一定长度和一定内径的玻璃毛细管所需的时间来测定液体的比粘度的一种生物物理仪器,自动计时。一次测量时间比较短,测试样品可以回收。

而我国这一领域中以聚丙烯酞胺的改性物和与天然高分子的接枝共聚为主。

评价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优缺点

1、优点:粘度法相对其他测定聚合物分子量的方法来说,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特别复杂的设备和技术条件。粘度法的精度和可靠性较高,误差较小,尤其适用于大分子量的高聚物测定。缺点:粘度法测定高聚物分子量的误差较大,特别是在低分子量范围内,测量结果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2、优点是方便,不必要使用什么复杂的仪器,就可以粗略估计高聚物分子量大小,省时省力。缺点是由于高聚物分子量并不是一个定值,而是一个分子量分布宽度,所以当测量时的一个很小误差可能会对高聚物的分子量最终影响很大,特别是相对分子量低的物质。

3、【答案】:优点:(1)设备简单,只需黏度计,其他都是实验室常用设备。(2)操作方便,尤其是乌氏黏度计,配制一个溶液就可以测五个点。(3)精确度较好。ηsp的准确度为0.2%~1%。(4)适用于1×104~1×107的较宽黏度范围,适合高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4、测定的是数均摩尔质量,受环境的影响很大,温度、高聚物本身的粘度影响都很大,不适合测定分子量分布很大的聚合物,分子量太小或太大都不行,测定的 是相对分子质量,所以还需要找到一个已知分子量的物质同时测定。粘度太小会测不准(流出时间太小)。

5、粘度计必须洁净,如毛细管上挂有水珠,需要洗液浸泡。 高聚物在溶剂中溶解缓慢,配制溶液时必须保证其完全溶解,否则会影响溶液起始浓度,而导致结果偏低。

6、随着高聚物溶液浓度的升高,相对应的黏度值也会随之增加。高聚物的分子量越大,所对应的黏度值也越大。从实验数据中得到的直线斜率可以通过公式计算出高聚物的分子量。实验结论 粘度法可以用于测量高聚物的分子量,同时我们也了解了粘度法测量高聚物分子量的原理、方法以及实验操作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