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地震数据处理流程图)

2024-08-30

中国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中国地震数字处理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起步,至今仅30多年时间,不仅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水平达到世界一流,而且还培养了一大批数据处理方面的学者、专家,为21世纪全面赶超世界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进步,处理的资料道数进一步加大、采样率进一步减小,数据量成倍增长,处理手段处理水平更丰富更高,成果资料信噪比、分辨率迅速提高,资料质量更好,更易于解释。与此同时,我局也适时地改进处理装备与软件,处理工作量成倍上升,处理质量显著提高。

地震勘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1845年,R.马利特首次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测量地壳中的传播速度,这是地震勘探的初步尝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反射法的应用也开始显现,炮击产生的地震波被用来定位敌方炮位。1913年,R.费森登的工作标志着反射法地震勘探的起源,但技术尚未成熟。

地震资料的预处理

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首先要进行常规处理,常规处理是一种基础处理。它是以提供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地下地层形态和各种地质现象为主要目的的一套处理方法。常规处理的几个主要处理流程为预处理、水平叠加处理、叠加偏移处理。预处理 野外记录送到处理站以后,首先要把野外地震记录的格式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格式。

对地震资料处理系统中的处理方法可根据其处理功能分为预处理、参数分析处理、实质性处理及修饰性处理;也可根据处理的顺序分为叠前处理和叠后处理;还可根据处理的目标分为常规处理和特殊处理或构造处理和岩性处理。

地震前兆台站的日常运行管理中,对观测数据的检查与预处理尤为重要。首先(第十二条),台站需要每日对前一天的原始前兆数据进行详尽核查。任何异常现象,如单点突跳(即数据突然大幅跳变)、仪器故障、维修期间的数据,或者因仪器调零或标定产生的不正常变化,都需要进行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datapreprocessing)即是指在主要的处理以前对数据进行的一些处理。如对大部分地球物理面积性观测数据在进行转换或增强处理之前,首先将不规则分布的测网经过插值转换为规则网的处理,以利于计算机的运算。

地震资料处理技术

1、在处理流程中,可考虑工区的地形条件、干扰波的特点,采用针对性更强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手段。另外,随着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了不断地提高处理质量,为解释工作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在处理流程中也要不断地补充新的处理技术、新的处理方法。由此可见,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2、因此,对三维面积观测的地震资料就不能用前述的求取二维地震资料的方法来求取二维叠加速度,而必须进行三维速度分析以求取比较可靠的三维叠加速度。目前,求取三维叠加速度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一个简单易行的扇形分析技术。 考虑一个CDP选排中像蜘蛛网似的炮检矢量分布,图7-5-10。将它划分成若干个扇形。

3、为此,对塔中地区深层奥陶系地震资料处理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了4项关键技术,取得了明显的处理效果,为精细解释与油气藏预测提供了可靠的地震数据。 1 处理方法 1 相对保幅去噪 1 模式识别自适应噪音衰减压制面波干扰[1] 塔里木盆地深层地震资料丰富的低频成分在地震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对于初次接触的用户,它是一个实用的入门教材;对于熟练用户,它则是一个深入挖掘SU3潜力的工具书。总的来说,《Seismic Unix地震数据处理系统:SU3处理操作系统指南》是地球物理工作者和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它不仅提升了数据处理效率,也推动了地震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

地震反射波法数据处理和资料解释

处理共深点地震反射记录时,电子计算机是不可或缺的工具。首先,通过计算机进行动静校正、振幅调整、滤波和相关分析等步骤,接着进行一系列叠加处理,包括水平叠加和偏移叠加,以生成水平叠加时间剖面和偏移叠加时间剖面,这些是常规处理的输出结果。

在有利构造上进行反射振幅比、瞬时振幅、瞬时相位、瞬时频率、 子波反褶积、 伪声阻抗和烃类检测(亮点技术)等特殊处理,并进行速度分析和层速度计算,提取各种地震参数,进而利用地震波的动力学特点来研究地层的岩性,为发现地层圈闭或隐伏油气藏提供依据。

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具有不同的频谱成分,因此可以用频率滤波方法抑制干扰,这就是频谱分析和数值滤波。大多数还要进行速度谱分析,进行视速度滤波,在数值滤波中往往两者结合起来同时进行。通常称之为二维滤波。

反射波资料的解释包括构造解释、地层解释和岩性解释三方面的内容。其主要任务是 将处理后的时间剖面,结合地质、钻探、测井等有关资料,推断地下构造和岩性,绘制相 应地质成果图件。这里主要介绍地震资料的构造解释。

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处理

1、二维处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在三维地震勘探资料处理的流程中一般也是需要的。专门用于三维处理的三维偏移以及成果显示是流程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三维速度分析、三维剩余静校正、三维叠加、宽线处理、三维偏移等方面。下面仅对三维处理中最重要的速度分析和偏移归位加以讨论。

2、其次,书中深入探讨了如何在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高保真度的要求下,设计出合理的处理流程。这包括了数据预处理、噪声抑制、信号增强等步骤,旨在最大限度地提取出地震数据的有用信息,提高资料的可用性和解释性。

3、《三维地震资料微机解释性处理技术》是由程建远编著的专业著作,该书详细探讨了在石油地质领域中,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深入解析和处理的实用方法。该书的出版机构是中国的石油工业出版社,于2002年9月首次发行,标志着第一版的诞生。ISBN号码为7-5021-3946-X,可以作为该书的唯一识别码。